郭耕老师曾写道:
“一条江河,一个梦想,一方文明;一泓碧水,一道风光,一种风情。从大禹治水到精卫填海,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从鹤鸣九皋到呦呦鹿鸣,从洛神赋到爱莲说……无数流芳千古且脍炙人口的诗歌,如生命之泉淙淙流淌,滋润世人的心扉,涤荡后生的灵魂。”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已有49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405万公顷。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
走进湿地,了解湿地,能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本原,咏叹文明之灿烂。
假如地球肾衰竭
人来车往,日繁夜忙,雾霾来袭,活动如常。
我们每天都在创造财富,制造新品,我们常常以为只要奋斗,未来将会一天比一天好。
其实未必。我们创造财富,也制造垃圾,我们吸收美味,也排放污染。如果,我们忽视身体调节和新陈代谢,一旦器脏衰竭,人将会怎样?
人体如此,城市一样,地球也一样。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调节水分,促进循环,排毒解毒,防止恶化。如此说来,如果你不了解湿地,不珍爱湿地,是不是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人类四大文明皆发祥于湿地,换句话说,人类的文明也可能终结于湿地的破坏。
2016年,春、夏、秋三季,青蜜团队和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发起了三次湿地行活动,召集了150多位科普志愿者,分别走进了顺义区的汉石桥湿地、延庆区的野鸭湖湿地、大兴区的南海子湿地。
到底,是不是一场形式感很强的活动?到底,能不能给更多的人们以科普和感召?
此次科普志愿者的行动就是向公众广泛传播湿地知识,传递湿地的价值,呼吁:人类可以亲近湿地,享受湿地之美,人类也要珍视湿地,保护大地之肾。
序言
北京延庆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的望湖楼
我希望,读者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一看这本由青蜜团队制作的130页研学旅行书,其中包含沉甸甸的科普知识和公益热情。
青蜜是一个创业公司,为什么会积极投入到三次纯公益活动中去?是的,公益活动没有经济上的回报,我们只是热爱而已。
当然,热爱也孕育机会。这不,青蜜已经和美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合作推出一期去台湾湿地行的科学营活动,没错,它是收费的!合作方就是在湿地行活动中结识的,因为志同道合嘛!往下翻一页,就是这次活动的推广!
最后,感谢所有志愿者朋友——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保护地球之肾,享受湿地之美!
雷永青(青蜜创始人)
2016年11月5日
北京加利大厦
广告
目录
广告
目录
我们是科普志愿者。因为热爱,所以自愿投入时间和精力,为科学教育和普及贡献自已的力量。
2016年,由北京市科协科普部、北京科普志愿服务总队主办,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北京科普志愿者青蜜分队承办了三次北京科普志愿者湿地行活动,分别在春夏秋三季走进了了顺义区汉石桥湿地、延庆区野鸭湖湿地、大兴区南海子湿地。
青蜜是研学旅行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策划执行了这三场湿地行的活动,事后编辑此书,力图融合图片、文字、视频元素,将三次活动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大众,其中穿插了不少科普知识。
总结这三场湿地行活动最大的组织特点是,科普志愿者先是接受培训,从专家那里学习专业的科普知识,然后结合每个人自身掌握的学识技能,分组协作,进行手绘、宣讲、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创作,奉献给大众。
线下的志愿服务,影响力是有限的。我们希望能通过热衷科普公益的人士,再次转发,让更多人“享受湿地之美,保护地球之肾”。谢谢大家!o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湿地,但要说起什么是湿地,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湿地,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及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也包含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它和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作为“地球之肾”,湿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地球占地面积为6%,却为地球20%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不仅能降温增湿,调节小气候,调节流量抵御洪涝灾害,还能清除转化毒物和杂质。
为了保护如此重要的湿地资源,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
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希望通过各国合作,实现全球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
像世界地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海洋日一样,湿地也有属于它的一个特别的日子。
从1997年起,2月2日被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将围绕湿地日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
湿地是历史变迁中一条永恒的坐标,它见证了地球物种由水域向陆地的进化过程,也目睹了社会兴亡和文明的盛衰。江河湖海,是生命的栖居地,也是我们前行的航标。
郭耕老师曾写道:
“一条江河,一个梦想,一方文明;一泓碧水,一道风光,一种风情。从大禹治水到精卫填海,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从鹤鸣九皋到呦呦鹿鸣,从洛神赋到爱莲说……无数流芳千古且脍炙人口的诗歌,如生命之泉淙淙流淌,滋润世人的心扉,涤荡后生的灵魂。”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已有49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405万公顷。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
走进湿地,了解湿地,能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本原,咏叹文明之灿烂。
跟随着北京科普志愿者湿地行活动,我们一起走进了北京的三个湿地公园,学习并传播湿地知识,增强湿地保护意识。 北京城市中的荒野——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京东平原地带,总面积1900公顷,核心区面积约3000亩,是北京市平原地区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
带,总面积1900公顷,核心区面积约3000亩,是北京市平原地区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保护区内记录到鸟类153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7种,野生植物292种,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栖息地和中转站。
北京西北的净地——野鸭湖湿地公园
野鸭湖湿地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南部的延庆镇、康庄镇、张山营镇和延庆农场交界处,是官厅水库延庆辖区及环湖海拔479m以下淹没区及滩涂组成的天然——人工复合型湿地,具有水库、河流、沼泽、季节性泛滥地等多种湿地类型,是北京地区湿地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唯一的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
的生态功能效益和保护价值,是人们了解湿地、回归自然的理想去处。
北京南郊的皇家猎苑——南海子麋鹿苑
明清时期的南海子,占地21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老北京城区的3倍,是古代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皇家游猎场所,是麋鹿的模式种产地,也是麋鹿在中国最后灭绝地。为顺利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建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同时成立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专门对麋鹿进行科学研究。
湿地的美让人心动,所遭的破坏也让人心疼。“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的原底。”o
在北京东部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湿地,那里水面清澈,绿色苍茫,百花争艳,水鸟鸣啼,蕴含着纯洁恬静和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自然之美,远离了都市的喧嚣,摒弃了城市的纷扰……那里就是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2016年5月21日,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批以“认识湿地,保护湿地”为己任的北京科普志愿者。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科普志愿者启程的第一站。
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这批科普志愿者是如何在汉石桥这片美丽的湿地执行科普任务的?他们之间都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观鸟,关鸟什么事儿?
一处湿地一方天,一滩芦苇一家园。
一群鸟儿一幅画,一曲天籁一管弦。
在荒野中发现一只漂亮的鸟,欣赏一片叶子的天然形状,抚摸岩石裸露的肌理,仰望星空寻找一个星座所在,甚至是与蛇两眼对望,这些简单的举动中蕴含着哲理与美学的深意,即使不能使我们达到高僧顿悟的境界,至少也能让我们学习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观鸟目前已经是一项非常普及的户外运动,中国的观鸟业由于受社会经济生活等因素影响,起步比较晚,在上世纪末观鸟者尚仅有数百人,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11年统计数据,中国约有2万观鸟人。
观鸟组志愿者的领队专家关翔宇说:“北京地区已记录的野生鸟类已超过了470种。就在北京的城市公园里,半天看到30种以上的野生鸟类绝非难事,甚至在春季迁徙季节,一个上午在北京植物园就可以看到50种以上的鸟类。”
关翔宇还提到说:“观鸟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但人类首次记载使用设备观鸟是在1891年。大多数观鸟者追求的是自然探索的过程,虽然观鸟者不像鸟类学家,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鸟类,但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了解他们喜爱的鸟类和大自然。”
那让我们来看看观鸟组的志愿者们,在活动当天是怎样沉醉于湿地荒野中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的。
专家介绍
中国观鸟会会员,原北京观鸟会总干事,荒野公学飞羽班班主任。观鸟逾6年,国内目击鸟种近1000种。曾参与北京小西山迁徙猛禽调查,城市绿岛观鸟活动领队,世界极危物种栗斑腹鹀调查。野鸭湖高校观鸟赛负责人、评委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观鸟》课程助理教师。多次受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然博物馆、商务印书馆等院校等社会组织进行观鸟讲座和室外观鸟活动。
(学名:Fulica atra,英文名:Eurasian Coot)是秧鸡科骨顶属的鸟类。体长约40cm。全身黑色,具显眼的白色嘴及额甲,整个体羽深黑灰色,仅飞行时可见翼上狭窄近白色后缘,体型比黑水鸡体大。常潜入水中寻找水草食用。繁殖期雄鸟会相互争斗追打。起飞前必须在水面上长距离的助跑。国内广泛分布。白骨顶鸡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甚至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各类水域中。其中尤以富有芦苇、三棱草等水边挺水植物的湖泊、水库、水塘、苇塘、水渠、河湾和深水沼泽地带最为常见。
(学名:Acrocephalus orientalis,英文名:Oriental Reed Warbler)为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体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苇莺。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其模式产地在日本。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脚-灰色。叫声:冬季仅间歇性地发出沙哑似喘息的单音。
(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白头翁、白头婆,英文名直译为淡臀鹎、中国鹎。是中国南方非常常见的雀鸟,体长约19厘米,头顶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双翼橄榄绿色。老鸟的枕羽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幼鸟头橄榄色。数量丰富。秋冬季节,白头鹎在进入繁殖期后会聚集在树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群聚的现象,到春季时就消失了。
(学名:Ardea cinerea,英文名:Grey Heron)是鹭科鹭属的鸟类,俗名长脖老等、老等、灰鹳、青庄。大型水鸟,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体态优美,捕食鱼虾。性情寂静而有耐力,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在中国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性格孤僻,在浅水中捕食。是一种稳定性极佳的鸟类;它们不论觅食、休息始终都保持不慌不忙。严冬时节在沼泽边常可以看到独立寒风中的苍鹭。
背景知识:观鸟注意事项
一、观鸟是野外活动,安全第一,最好是有组织地结伴而行,最好聘请向导。
二、户外早晚凉应该选择温暖透气舒适的衣着。
三、由于鸟类的视觉敏锐,所以还要避免穿颜色鲜艳的服饰,保持安静,不要惊扰鸟类。
四、拍摄鸟类应采用自然光,尽量不使用闪光灯,尤其是对雏鸟,以免惊吓伤害它们。
五、观鸟崇尚的是与鸟类接近,前提是尽量不要打扰鸟类,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更要尊重鸟的生存权,不要采集鸟蛋、捕捉野鸟。
六、养成作记录的习惯,对自己的观察有所收集整理。o
观鸟组志愿者如是说
观鸟组志愿者刘立方:
我们观鸟组在专家导师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湿地的观鸟岛,大片的芦苇荡,摇曳在微风中,绿头鸭和斑嘴鸭成群时而在水中穿行,时而上岸“游行”,像是对我们的到访表示欢迎。团队展示,小伙伴们一阵头脑风暴,编排出了“小䴙䴘找妈妈”的轻松剧目。生活就是这样啊,不忘美好才会充沛内心,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万物的灵性之美是我一直秉持的理念;笃信物质之上的价值,让更好的走进来,更美的走出去!感谢青蜜、感谢北京科普志愿者协会,与君共勉!
观鸟组志愿者白露:
我叫白露,名字和白鹭同音,却一点都不了解这只和我同名的鸟,直到这次活动才得以见到它的真身。其全身白色,体态轻盈修长,张开翅膀飞翔的时候,像极了在翩翩起舞的舞者。如果不是这次汉石桥湿地行的活动,我可能永远都是一只久居城市中,只知道喜鹊麻雀乌鸦鸽子的菜鸟。基于对大自然热爱的目的,所有的志愿者集结到一起。作为观鸟组的成员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鸟,内心还是无比激动。最重要的是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感谢,遇见你;感谢,遇见你们。
在关翔宇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一天的观鸟考察,观鸟组的科普志愿者们都收获到了什么东西呢?我们且听“观鸟组”的志愿者们是怎么与我们分享的。
观鸟组志愿者杨雪泥:
这次活动在进行科普实践的同时加入了团队建设部分,有破冰、暖场之类的活动安排,使大家在互动中有了更亲切的体验,能感受到主办方的用心。观鸟这项活动非常看重时间,一天中最佳的观鸟时间是清晨(鸟儿外出觅食之前)和傍晚日落前(鸟儿归巢时),这两个时间段相对能看到更多的鸟儿。问了关翔宇老师,他说在湿地观水鸟会相对不容易受时间的限制,心里感到释然了许多。通过这次活动还了解到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鸟类迁徙面临了不少的困难,这次活动收获真的不小!
观鸟组志愿者郭艺彬:
我想说,我会记住那个以金色阳光开头的星期六。这次科普志愿活动,在关翔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13位来自各个职业,年龄不同的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北京鸟类的现状,迁徙路线,一起观鸟,听鸟,学鸟。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它们小小的脑袋也会有恐惧忧虑,但还是会唱歌。我们是不是应该平等的对待它们,至少不去危害它,不去打扰它们。要是有余力,就让我们来保护这些美丽灵巧的精灵。所有的这些,都会装在我的记忆里,是我以后肯定不会丢掉的东西。o
观鸟组的志愿者们在关翔宇老师的带领下,从观鸟识鸟护鸟等方面出发,对汉石桥湿地的鸟类状态,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科普培训考察活动。在结束考察后,观鸟组的志愿者们以团队汇报展演的形式来展示一天的考察成果和相关知识。
这一天,观鸟组的志愿者们都学习到了什么内容?且让我们来看看。
观鸟组即兴科普剧——《小䴙䴘找妈妈》
故事介绍:
突然有一天湿地里的小小䴙䴘找不到妈妈了,于是它在湿地里焦急的寻找着妈妈。遇到东方大苇莺它问:“你是我妈妈吗?” 东方大苇莺说:你看我嘴较短且粗,尾较短且尾端色浅,下体色重且胸具深色纵纹,而且我还不会潜水,所以我不是你妈妈,你在到别处去找找吧。小小䴙䴘就这样不停的这样寻找着,直到最后……
创作理念:
希望借此表现出鸟类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故事性的表演融合拉近人与鸟类的距离。小䴙䴘是中国最常见的水鸟之一,善于游泳、潜水,喜在清水及有丰富水生生物的湖泊、沼泽及涨过水的稻田。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突然有一天小䴙䴘找不到妈妈了,会发生什么?请看视频!o
所有的植物都自有一种光华,人类无法执掌它的内心,只好用自己的心情去阐释。《诗经》里对植物的描绘,将古人生发出的那些或清明或朦胧的生命意象,穿越千年带入我们的脑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国风·秦风》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关雎》
这两句都是我们最熟悉的诗经,那大家知道蒹葭和荇菜分别都是什么植物吗?还有艾蒿、飞蓬、白茅、萱草、荠菜、旱柳等等这些在《诗经》里出现过的植物,大部分也都是湿地里最常见的植物吗?
据台湾学者潘富俊统计,桑是《诗经》出现篇章最多的植物,如“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黍是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诗经》有17篇提到,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大家知道这些植物的学名和详细的情况吗?知道这些植物都对应哪一些诗句吗?都不知道?那就跟随着我们植物组的领队专家马俊改,与志愿者们一起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科普志愿活动当天,马俊改博士向志愿者们介绍道:“湿地植物群落是湿地植物通过不同生存空间方式叠加组成的。汉石桥湿地拥有植物292种,是以芦苇群落为主导植被的典型半荒野沼生湿地,芦苇、香蒲仍占据建群种及优势种的位置。汉石桥湿地植物分为水生植物群落、沼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
在领队的过程中,马俊改博士从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生、态作用等方面,详细的给志愿者们讲解了湿地的植物知识。
植物组的志愿者张筱达说:“在去往汉石桥的车上我在想,这些青春雀跃的青年,从老一辈手里接手了好像不咋地的环境,继续传下去的又会是何种面目的未来生存环境?
我参加的是植物组,12个有趣的同伴。在志愿考察任务行进过程中,我发现植物方面的老师都非常谦逊,此次马俊改博士也
是如此。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发现原本不会引起关注的花草,听它们的故事。对于植物知识,有人烂熟于心,有人呆傻痴问。黄菖蒲我之前只介绍它是观赏性强的植物,马博士看我草草介绍黄菖蒲,嘟嘟嘟的跑来重复再三。我想只需掌握一个知识点,就不虚此行,比如我就牢牢记住了黄菖蒲,这个在拉丁文中成为假的菖蒲的艳丽花儿便是如此。”o
背景知识:汉石桥湿地植物情况 湿地植物,是泛指生长在湿地环境中的植物,广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中的植物。狭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水陆交汇处,土壤潮湿或者有浅层积水环境中的植物。 湿地植物在污水处理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微生物、基质、水体及动物相互协同,使得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运转,发挥良好的净化功能。 我国是世界湿地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225科815属2276种。湿地高等植物中,濒危种约有 100 种。如亚热带的水松,江南湿地的李氏禾,青藏高原湿地的芒尖苔草、西藏粉报草、
斑唇马先蒿,三江平原的绶草、大花马先蒿,南部沿海红树林湿地的水椰、木榄、红榄李等都是濒危、渐危或稀有种。 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湿地野生植物有 6 种:中华水韭、宽叶水韭、莼草、水松、水杉、长喙毛茛泽泻。 汉石桥湿地拥有植物292种,是以芦苇群落为主导植被的典型半荒野沼生湿地,芦苇、香蒲仍占据建群种及优势种的位置。汉石桥湿地植物分为水生植物群落、沼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关雎》
荇菜 (学名:Nymphoides peltatum)属浅水性植物。多年生水生草本,花果期5~10月份。以地下茎及种子繁殖。荇菜生于池塘、湖泊和静水中。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形睡莲,鲜黄色花朵挺出水面,是庭院点缀水景的佳品。原产中国,分布广泛,从温带的欧洲到亚洲的印度都有它的踪迹。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卫风.伯兮》
萱草(学名:Hemerocallis fulva)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萱草亦为萱草属植物统称,自然种类约20种,中国有8种。具短根状茎和粗壮的纺锤形质根,其叶形为扁平状的长线型,与地下茎有微量的毒,不可直接食用。本种的主要特征是:根近肉质,中下部有纺锤状膨大;叶一般较宽;花早上开晚上凋谢,无香味,桔红色至桔黄色,内花被裂片下部一般有∧形采斑。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王风.扬之水》
香蒲(学名:Typha orientalis Presl)香蒲科香蒲属的一个种,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根状茎乳白色,地上茎粗壮,向上渐细,叶片条形,叶鞘抱茎,雌雄花序紧密连接,果皮具长形褐色斑点。种子褐色,微弯。花果期5-8月。香蒲生于湖泊、池塘、湿地、沼泽及河流缓流带。
白茅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召南.野有死麋》
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具粗壮的长根状茎。秆直立,高30-80厘米,具1-3节,节无毛。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根茎可入药。白茅,春生芽,花苞时期的花穗称为谷荻,布地如针,故有茅针之称。适应性强,耐荫、耐瘠薄和干旱,喜湿润疏松土壤,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状茎可长达2~3米以上,能穿透树根,断节再生能力强。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说万物者莫说乎泽”到了汉石桥湿地,似乎每一寸土地上都冒着愉悦的音符。大清早翻墙出校门奠定了这一天注定不平凡。
到集合地点后,植物组的小伙伴陆续来得很快,志趣相投的朋友们总能聊得很开,在大巴车上我们就在车尾讨论起队名口号。最终定了“野风”这样一个名字,野,郊外也;风,八风也。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人汇聚到汉石桥湿地,感受湿地的自然风光,是谓野风,这词语之中有着一种自由而清新的风格,我想这正好印证了湿地植物肆意的生长姿态。
持着“万物有灵,草木有情”的信念,我们沿着森林公园线一路前行,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许多湿地特色植物。我们已经能够明白湿地植物划分成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飘浮植物、沉水植物四类。所有的湿地植物都在湿地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湿地养育了它们,它们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回报湿地。
这次湿地行收获很多,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植物知识,还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人总结过一个公式:旅行=志同道合+心血来潮+行动力-内心的包袱。现在想起来真的觉得很有道理。泽悦万物,在湿地的一天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轻松快乐,美红小专家和马博士都很细心地给我们解答有关植物的问题,罗老师和高歌同学负责摄影工作,给大家都留下了美好回忆的记忆。
希望大家能前往汉石桥感受地球之肾的美丽,也不忘生活中付出微小行动,保护好这一方乐土。o
植物组的志愿者在马俊改博士的带领下,从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生态作用等方面,详细的了解湿地的植物知识。那植物组的志愿者会怎样通过表演的方式去呈现这一天的考察学习成果?
故事介绍:
它们是湿地里的天使,是湿地的净化天团。为了能向人们展示它们婀娜多姿的形态,为此它们举行了一场“选美大赛”。故事里志愿者们利用肢体语言生动的表演了湿地了的植物及它们的价值,向观众展示它的名字、功能、功效,生长习性、形态特征以及是如何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如何净化污水等等一系列的内容。
创作理念:
湿地植物在湿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可以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还能输送氧气、分泌糖类到根区,满足根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降解的需求。因此创作这个表演,通过身体形态表演和解说,让大家更加直观的了解湿地植物及重要性。o
植物组即兴科普剧——《汉石桥的客人们》
湿地作为一个综合生态系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公园成为了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有的美学价值,成为了人们享受生态环境和走近自然的理想场所。湿地景观不同于高山峻岭那样具有挺拔、高耸的阳刚气势,有的只是向阴、低洼的优美、阴柔之风格。湿地景观建设中儒道关于人与自然"妙和相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很值得我们借鉴。
那么为什么要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如何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景观设计中植物该怎么配置?湿地景观在湿地中都有什么功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就来跟随我们景观组的志愿者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湿地景观,景观湿地
崔丽娟所长一开始给志愿者介绍了湖泊与沼泽的区别。她说:“把水面特别开阔,植被相对少的环境界定为湖泊。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海湖,是毫无争议的湖泊。沼泽则是低洼积水、杂草丛生的大片泥淖区。汉石桥湿地的生态环境介于湖泊与沼泽之间所以折中取了个名字叫做“湖泽”。
崔所长还介绍了汉石桥湿地的形成历史,她说:“这里最开始是由于汉石桥水库70年代干枯被废弃后而形成的。在水库废弃后,到了90年代积水又慢慢变多了,这个环境被一位湿地专家发现后,不停地先向上级上书,这里才最终被保护下来建成了自然保护区。
崔所长带领志愿者们参观了汉石桥湿地2014年设计建造的“七个单元污水净化系统”,经过净化的污水可以达到饮用水源的标准。大家一边参观,一边听崔所长讲解相关的知识点,了解到这个净化系统是利用了湿地自身的净化功能并加以强化来进行污水的净化。
据崔所长在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学生反映,这么大的一块湿地,数“七个单元污水净化系统”这里的鸟最多。崔所长分析说:“这里面的植物茂密,地势开阔,而且树不多。在这里面发现了野鸭、黑水鸡等鸟类,这些水鸟集中的地方都是需要一个相对开阔、草本植物要低矮一点的地方”。崔所长又解释道:“鹭类等鸟类也会选择周边相对开阔且没有高大树木的地方栖息。因为这些鸟类认为高大的树后面会躲着敌人,还有的鸟类起跑时是有助跑距离的,所以鹭类等鸟类也并不是特别喜欢树多的地方”。
专家介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在生态学杂志、水土保持学报、地理科学、Geographical Science、湿地科学等有影响的学报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技平台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中国环境部项目、中国水利部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等20余项。
背景知识:汉石桥湿地历史
汉石桥湿地原名叫“海子”(一片大海的意思),属潮白河水系,其所处位置是箭杆河支流蔡家河下游一片天然的低洼地。由于外围南、北、东三侧地势较高,雨水和地下水等会从三面流向西边洼地,在此处形成一处集水区域。也正因如此,历史上这里还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
1958年,当地政府为防洪修建汉石桥水库,当时水库的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
1972年,这里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附近的水井都变成了枯井,人们饮水都困难,而“海子”仍然有水 。但由于北京地区连续干旱等原因,上游河道断流造成了水库水位逐年下降,渐渐变成了半干涸的苇塘,库区也逐渐形成以芦苇、香蒲等水生和沼生植被为主的湿地 。当时一个叫荣顺才的村民提出,这里不应该叫“海子”,应该叫“湿地”。
景观组志愿者张芳:
此次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志愿活动,因为有组织者周详的计划和安排、专家的带队讲解、小伙伴们亲身参与专业性的情景剧表演,全程高能体验和学习,使我对湿地这一类自然景观有了清晰的认识。
植物和鸟类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我表示学习起来很有压力,会拖同伴后腿,于是选择了景观组。如此选择并不是对组别、专业有高低成见之分,只是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思维习惯的方向而已。
活动前一天,专门确认了下景观学的概
念,以便在第二天的活动中思考不会跑题。景观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它通过科学理性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方法得以实践,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带着这样的概念认识汉石桥湿地,才发现它的每个区域设计都是有目的、有功用的。汉石桥作为综合人工性质的湿地,主要功能是:净化污染、美化景观、保护生物。以往逛郊野公园,只有这个地方好不好看、舒不舒服的感受,现在换个角度看事物,会让你有更多的理解。
景观组志愿者秦文翠:
我是景观组的成员,由崔所长带领,她一路给我们科普讲解。首先来到的是坑塘湿地组团,里面一共有7个坑塘,共设有两个口,一个是用来净化厕所和饭店的污水,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污水从黑黢黢的5类水,经过7个坑塘很清澈欢快的流动起来;另一个口是导入湖里的水,经过湿地使整个水连接流动起来,也就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
崔老师总能发现亮点:“第三个湿地有黑嘴鸡的声音,你们在野外要走进观察,再看这个坑塘,前几个坑塘都没有小鱼和水
禾,这里出现了,说明湿地自身环境变好了,就会有很多植物动物在这里安家……”
最后在组里的庄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用一天所学的知识排练了一组关于水女神的话剧。这里不得不表扬我们团队,一个小时,从汇总故事到排练,紧张地组织好了一场生动的即兴话剧。活动当天收获太多了,感谢青蜜让我们有这次机会去学习,也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人群加入保护湿地的团队。
景观组即兴科普剧表演——《水的重生》
故事介绍:
故事讲的是湿地里有一位漂亮的水女神,每天轻快的舞蹈着,直到人类在这里建工厂、建村庄,越来越多的污水流入了水女神的体内,终于水女神不能再起舞。她厌恶极了人类,这时候它发现了湿地净化小天使(湿地的各种植物),小天使们使出浑身解数,把水女神从污水中解救出来,水女神又恢复了以往的舞姿。这时一对黑嘴鸡夫妇发现这片湿地……(欲知故事如何,请戳视频)
创作理念:
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是湿地资源使用中的一对矛盾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不断增强,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使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丧失等威胁。于是有了这个即兴话剧,告诫人们利用湿地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o
接下来,通过视频回顾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科普志愿者活动的精彩瞬间,以及宣传湿地知识,扩散培训成果。
北京科普志愿者湿地行之走进汉石桥回顾视频
活动当天,在三位专家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分成三组,分别从观鸟护鸟、植物辨认、湿地景观等角度对汉石桥湿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科普培训考察活动。在结束考察后,三个小组分别以团队汇报展演的形式向保护区内游客分享了考察成果和湿地知识,想知道这一天志愿者都经历了什么?请戳视频!
中国林科院湿地所所长崔丽娟:
这么多年工作下来,仍然感觉湿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湿地保护还需要大家不断的努力,更多的知识需要传递给公众,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更好。
北京科协科普部主任科员杨晓伟:
希望社会各界能像青蜜分队一样,根据自身特色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未来能够回到湿地为更多人传播湿地科普知识,为保护湿地、保护地球尽一份力。
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副主任霍利民:
引入社会力量组织科普志愿者活动有利于促进北京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希望并期待大家能从专业、科学的角度为公众贡献出优质的科普宣传素材。
青蜜创始人雷永青:
作为研学旅行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青蜜也将大力支持科普志愿活动,未来也将与相关机构紧密合作,推出更多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研学旅行项目。
观鸟组领队专家关翔宇:
这次活动很多志愿者都是第一次观鸟,观鸟是在室内外结合的地点,室内有科普讲解厅及标本展示,室外有科普宣传的牌子。通过室内外结合的讲解指导,我能感受到大家有了很好的收获。
观鸟组志愿者郭祎:
活动的带队老师给我们讲解得特别专业,对我们也特别有耐心。每位科普志愿者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一样,分组的进行科普志愿活动,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我觉得特别好。
观鸟组志愿者盖宇:
这次活动看到了很多鸟类,我想随着湿地保护工作的越做越深入,我们能看到的新鲜鸟种也会越来越多,我期待下一次还有以后更多的跟着青蜜一起来,参加这样的活动。
景观组志愿者黄迅汲: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科普类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认识了一群非常有趣的小伙伴,和大家一起团队展示,一起排演节目,还收获很多的鸟类知识也和大家玩得很开心。
在古都北京的西北方向
有一个美好的地方
那里远离人类社会的尘嚣
不闻市井街头的嘈杂
那就是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这个夏天
美丽的野鸭湖
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家庭志愿者
跟着专家进行湿地考察
感受湿地的美好
让科普志愿在家庭中传承
让亲子关系在活动中紧密
与之前的科普志愿活动不同,这次的北京科普志愿者野鸭湖湿地行为暑期特别安排,以家庭为单位开展。
通过遴选,最终经过报名入选的10组家庭志愿者,以及手绘志愿者、拍摄志愿者共计34人到场参与活动。
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雪梅表示,这次北京科普志愿者进湿地活动最大的特点是人员组成,有非常专业的专家队伍,也有科普的这些政府部门,再加上这次的志愿者是以家庭为单位,人员组成十分丰富。
在湿地专家的带领下,一起走进湿地,从观鸟护鸟、植物辨认、湿地景观等角度对
野鸭湖湿地进行科普培训考察和志愿服务。
通过亲手制作景观瓶、现场手绘等一系列有趣的主题活动,志愿者们更生动具体的学习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
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副主任严俊表示,在暑期将志愿活动和亲子活动相结合是北京科普志愿活动一种形式上的创新,让家庭和孩子来共同关心湿地的保护,这样可以让大家的体验更深刻,也能在志愿工作中得到家庭的支持,共同努力将科普志愿精神在家庭内部传承延续。
虽然酷暑炎炎,但志愿者们依旧热情高涨,跟随植物专家李振宇、张树仁和观鸟专家关翔宇、高向宇一起走入湿地,感受湿地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异彩纷呈的植物乐园
野鸭湖景观独特,早春百花争艳,万柳吐绿,生机勃勃;夏季荷花亭亭玉立,芦苇翠绿欲滴,与碧波共绿;金秋时节,淡紫色的硷菀和棕色的香蒲果穗在晚霞中摇曳,仿佛湖上仙境;隆冬时节,芦花飘荡,荻花瑟瑟,宛如白雪,别具一番情趣。
野鸭湖湿地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据统计野鸭湖湿地高等植物有89科231属389种,占北京市科、属、种数的52.7%、26.6%和18.9%。其中苔藓植物16种,隶属9科9属;蕨类8种,隶属5科5属;裸子植物7种,隶属3科5属;被子植物358种,隶属72科212属。
旋覆花
植物旋覆花和中药旋覆花的通称。植物旋覆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中药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同科植物欧亚旋覆花的头状花序。
千屈菜
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株高1米左右,茎四棱形,直立多分枝,叶对生或轮生,披针形。长穗状花序顶生,小花多而密,紫红色,夏秋开花。自然种生长于沼泽地、沟渠边或滩涂上。
草木犀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一种优良的绿肥作物和牧草。草木犀根深,覆盖度大,防风防土效果极好。由于草木犀具有多种用途和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特点,被誉为“宝贝草”。
绶草
兰科绶草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陆生兰,肉质根,花被为淡粉红色,唇瓣囊状,内有腺毛。在野鸭湖约6、7月开花。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具多数密生的小花。
在考察学习湿地的同时,志愿者们还一起捡拾起公园内游人丢弃饮料瓶、塑料袋等垃圾,大家特别仔细,短短一个小时,就捡起三大袋。
享受湿地之美的同时,怎能没有保护地球之肾的举动?小朋友们个个感叹道:保护生态环境,从不乱扔垃圾做起。
北京科普志愿者湿地行之走进野鸭湖回顾视频
志愿者们表示,通过本次走进野鸭湖湿地活动,亲身感受到了湿地的美好,了解到湿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带给人类的益处。这种亲子活动的形式也能教育孩子从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传承志愿服务精神。
中国林业科学院湿地所所长崔丽娟:
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应该从青少年入手,第一,学校可以系统性的给学生做一定知识的传递;第二,社会其他机构可以组织进湿地的志愿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深入湿地,了解湿地。
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副主任严俊:
酷暑炎炎,但大家热情都非常高,不管是从组织方、专家,还是我们的参与者,都十分的认真努力,配合的非常好,也实践的非常好。
中科院植物所博士生导师李振宇:
很开心参与这次的湿地行活动,给这么多可爱的志愿者们讲解湿地植物的知识,这样的活动以后要多多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和湿地植物的价值。
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员张树仁:
这次活动,小志愿者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小朋友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在学习湿地植物知识的同时,还不断地提出自己的问题,非常棒!
中国林业科学院湿地所副研究员李伟:
看到志愿者们走进湿地,认识湿地,了解湿地,我非常开心,也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青蜜组织的湿地科普活动。
北京野鸭湖湿地管理处副主任刘雪梅:
科普活动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这次青蜜组织的进湿地活动以家庭的方式开展,还有专家的讲解,活动人员组成十分丰富。
观鸟专家关翔宇:
这次观鸟是室外室内相结合,不管是在湿地里观鸟,还是在博物馆里参观标本的时候,大家都很感兴趣,特别是小朋友们。看到大家对于观鸟这么有兴趣,我很开心。
野鸭湖景观瓶制作指导老师邓文丽:
在制作生态景观瓶的过程中,志愿者们都非常认真,仔细听我讲解生态景观瓶的制作流程和原理,最后大家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景观瓶。
制作生态景观瓶是每个小朋友最期待的环节,大家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生态景观瓶的知识和构成,根据老师所说的步骤,家庭志愿者们一起协作,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生态景观瓶。
刚到野鸭湖,我就被野鸭湖的美景吸引住了。灿烂的阳光,芳香的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涓涓流淌的小溪和幽静的湿地,构成了野鸭湖迷人的景色。我心想如果能把它缩小搁在瓶子里,在家里随时能看到,一定会很有趣。
考察学习完湿地之后,当领队说接下来我们要制作生态景观瓶时,我特别兴奋,迫不及待想要做景观瓶。
老师发给每个家庭一个香瓜大小的玻璃瓶子,告诉我们:“生态瓶就是把大自然缩小放到瓶子中,所以瓶中要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是植物,他们吸收二氧化碳和阳光,产生新鲜空气。消费者就是动物,他们吸收空气,吃植物。”
我们先在瓶子里灌了一些水,又铲了一些小石子儿,把他们作为瓶底的泥土,接着用老师发的渔网捞上来一些小鱼小虾作为消费者,捞了一些水藻作为生产者。
看着这些小鱼小虾自由地游着,我的心情也开心极了!
制作步骤:1、取一些粗砂、石子铺在瓶底,在瓶中灌上约三分之二的湖水。2、捞2、3棵水藻置入瓶内,捕捞3-4条小鱼或小虾放入瓶中。3、盖上瓶塞,形成密闭系统。
注意事项:
1、容器应透明并保持清洁。2、置入瓶中的动植物数量大小要适宜。3、生态瓶要摆放在有充足散射光线的位置,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且不要随意改变位置。4、温度保持在14-28℃范围内,并尽量保持稳定,避免温度突变。
北京科普志愿者在野鸭湖制作景观瓶现场视频
景观瓶制作是志愿者们最期待的,特别是小朋友们,都特别兴奋。大家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景观瓶的生态构成,然后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生态景观瓶。
知识角:微型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概念:生态景观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瓶中,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环境:阳光、水、空气、泥沙等为系统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生长的环境;
生产者:阳光及水中的二氧化碳可以让藻类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藻类
因此是微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鱼、虾、蝌蚪等动物呼吸用去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并以藻类及细菌为食物,排出废物,故为系统中的消费者;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则把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营养物,供藻类使用,所以细菌成为分解者。o
很开心能参加这次野鸭湖的活动,美丽的风景、和蔼的工作人员,还有可爱的小朋友们,作为一个随队的手绘志愿者,我感觉自己无比幸运。
活动中,跟着专家一起走进湿地,深入了解湿地,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鸟、各种各样的植物和美丽的湿地,让我有一种想要画画的冲动,想要去记录这些美好。
还记得我照着博物馆中的标本画了一个比较写实的灰鹤,当时我旁边有一个小朋友完全凭借自己的记忆去画,他画了水面(水面上还有悠闲的小野鸭)、大树以及它上面的鸟窝(窝里还有几只小鸟),虽然画面线条表现的很简单,但内容的丰富性让我吃惊。
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感觉到了小朋友画面中的那个自由的活灵活现的小世界。
鸟类的天堂
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icilla
保护级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体长约85cm,体重2800—4600克。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它的尾羽也呈楔形,但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
所属类群:大型猛禽
分布区域:栖息于沿海、河口、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以及某些岛屿。
黑鹳 Ciconia nigra
保护级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体长约为100cm,上体从头至尾包括翼羽呈黑褐色,有金属紫绿色光,颏、喉至上胸为黑褐色,下体余部纯白色。虹膜为褐色或黑色,嘴、围眼裸区、腿及脚均朱红色。
所属类群:大型涉禽
分布区域: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
野鸭湖湿地一年四季都是百鸟的舞台,据统计野鸭湖共有鸟类六大类264种,其中以雁鸭类游禽居多,共3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4种。
白头鹤 Grus monacha
保护级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体长约90厘米,体重约3.5公斤,体型娇小,性情温雅,机警胆小,不易驯养。它除了额和两眼前方有较密集的黑色刚毛,从头到颈是雪白的柔毛外,其余部分体羽都是石板灰色。
所属类群:大型涉禽
分布区域:栖息于河口、湖泊及沼泽湿地。
大鸨 Otis tarda
保护级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雄鸟体长为75—105厘米,两翼展开达2米以上,体重为10—15公斤,体形粗壮,颈长而粗,腿粗而强,脚上有3个粗大的趾,很适于奔走。
所属类群:大型陆禽
分布区域: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也出现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特别是在冬季和迁徙季节。
以下是志愿者马依萍小朋友的活动感受:
北京酷热的夏季里,闷热,阴雨,没有阻挡我。我和爸爸妈妈早早起床赶往集合地点,一路狂走,终于提前到达集合地。大家坐上大巴奔赴这次活动目的地——延庆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始我们今天的湿地行活动。
在这片美丽的湿地中,开始了我们今天的活动。跟着湿地专家深入湿地,认识湿地植物,学习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知识,也让我意识到要保护湿地,爱护湿地的植物。
考察学习完湿地,还进行了有趣的主题活动,制作景观瓶,还有现场手绘。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亲手制作生态景观瓶,小小生态景观瓶讲述了湿地生态循环大道理。“生产者”、“消费者”构成了整个湿地生态循环体系。
今天的活动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环境保护对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
我要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环境,从我做起!
黄昱家庭:
活动中学到了许多湿地鸟类的知识,湿地环境的变化会危及众多鸟类的生存,我们要保护湿地,保护我们可爱的大自然。
周之燕家庭:
在湿地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捡拾了很多垃圾,让我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从不乱丢垃圾做起。
孙海垠家庭:
此次志愿者活动安排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和孩子一起跟着专家学习了什么叫做湿地、湿地对于地球的作用、湿地中有哪些生物等。
巩慧君家庭:
原来一家人来过野鸭湖,基本都是闲散游玩,这次活动既有专家的讲解,还有让孩子动手的环节,比自己来收获更大。
彭光胜家庭:
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一些湿地知识,湿地在全球的比重不大,但是它养育了百分之五十的生物。
何江涛家庭:
这次的活动,让我们对湿地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的百分之六,称为“地球之肾”。
赵玉江家庭:
专家们全程跟着我们志愿家庭,对湿地、植物、生态、鸟类全方位讲解,真是受益匪浅,老师们真是辛苦了!
崔深根家庭:
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不仅磨练了意志、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动手的技能。这样的活动应该多组织,我们也会积极的参与。
活动最后,所有志愿者在展板上写下对湿地的寄语,纷纷表示要把今天所学到的湿地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一起来保护地球环境,让湿地不再遭受破坏。o
这不是动物园,但是能看到很多动物。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鹿,但不是一个养鹿场。
这里是当年皇家猎苑湿地景观的生动再现,这里一直演绎着麋鹿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
科普志愿者去过汉石桥观植观鸟,也去过野鸭湖制作生态瓶,这个秋天他们又走进南海子麋鹿苑,了解麋鹿历史,传播湿地知识。
大概很多人都和赵阳一样,“偶然点进朋友分享的一个微信链接——南海子麋鹿苑,探索湿地!阅读完整个活动策划之后我浑身的劲儿都被激发出来了”,我也是这样,怀着对湿地和麋鹿的好奇,报名参加了这次湿地行活动,成为了前往麋鹿苑的12名手绘志愿者、11名科普宣讲志愿者、12名麋鹿守护志愿者、3名摄影志愿者中的一员。
你能想到的北京的秋天是什么样子呢?
我能想到的是古老的雍和宫金黄的银杏大道,是香山西山晴雪绵延的艳丽红叶,是夕阳映照中的故宫的红色砖墙,是落日余晖下的永定河水、昆明湖中十七孔桥的倒影,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神兽择地而居”,走进麋鹿苑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麋鹿在南海子能够繁衍生息。麋鹿苑中有大片的草地、灌木、乔木,随处可见毛白杨、柳树、国槐、金银木等植物,保留湖原沼泽的湿地自然地貌,一进门就能看到草地上恣意的漂亮的孔雀,原生态的气息让我们都有了倦鸟归园林的感觉,更何况向往自由的麋鹿呢。
在麋鹿苑科普部部长宋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麋鹿苑博馆,丰富的图片和标本让大家看得入了迷,也对麋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麋鹿是大型食草动物,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发达的悬蹄。雌性体形比雄性小,头上无角。雄性犄角在冬至前后脱落,夏季重新长出。它们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
《孟子》中记述“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从周朝起麋鹿便是皇家园囿中的宠儿,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但是自从法国大卫神父在清王朝皇家猎苑偷窥到麋鹿,并设法贿赂守卫士兵,获得一张麋鹿皮运往国外,从而使麋鹿得到科学定名之后,西方
列强就不断向清王朝索取这种珍贵动物并运往欧洲。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南海子的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而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也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所幸英国一位热心动物保护事业的贵族——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买下18头麋鹿饲养在他的乌邦寺庄园。二战时期,乌邦寺向世界各地疏散麋鹿,成功拯救了一个物种。乌邦寺的主人一直想要把麋鹿送回它的故乡中国。中英两国相关专家在调查论证后选择了北京南郊皇家苑囿南海子旧址,为麋鹿重新引回中国的理想地点。1854年8月24日,20头麋鹿满怀着对故土的眷恋踏上故土,欢快地奔驰着,逐渐消
失在草场深处。
诗词中曾描写每到秋季,金风来时,南苑秋水长天,鹿雉出没,晴云碧树,红果黄叶,鸢飞鱼跃,猿啼鹤唳,可与云梦、上林相媲美,风光自是别有情趣。而今天我们也亲眼见到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萍”的场景,自然无需言语,眼睛会告诉你它有多美好、多令人神往,湿地之上麋鹿的每一个姿态都彰显着自然与俊美,一瞬间似乎每个人都想要去过侣鱼虾而友糜鹿的生活。
希望我们的活动会激起大家的共鸣,吸引更多的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一起行动起来,共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o
秋绘鹿之影
2016年9月24日,我与儿子一起再次来到了南海子麋鹿苑,之前我们曾来过很多次,来拍鹿拍鸟,而今天我们是作为科普志愿者来参加北京科普志愿者湿地行活动。
上午我们听了郭耕老师的讲座“湿地,诗意之地”,他用丰富的图片和诗词为大家介绍湿地这片诗意之地,动情处还会唱起歌来,现场掌声不断。
介绍湿地这片诗意之地,动情处还会唱起歌来,现场掌声不断。让大家深刻地记住了有关湿地和麋鹿的科普知识。
在这里我们还认识了几位和郭耕老师一样致力湿地和湿地动物保护工作的老师,为志愿者们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对自然保护的热爱也深深地感染着大家。
郭耕:黑龙江勃利人,现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副主席,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曾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译写脚本,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环保文章,为无辜的野生动物请命,并身体力行地从事动物救助、户外观鸟等活动。
崔丽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所长。
在本次活动中为大家进行湿地知识方面的指导。
李伟:中国林业科学院湿地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本次活动中和崔丽娟老师一起为同学们进行湿地知识的培训,并指导科普宣讲组志愿者完成志愿任务。
洪士寓:麋鹿苑志愿者团队负责人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科普教育部科普教师。
本次活动中为麋鹿守护组志愿者的带队老师,为志愿者培训有关麋鹿苑中小动物养护的相关知识。
我所在的手绘组组织并指导麋鹿苑中的游客创作手绘作品,当然我也有机会和麋鹿苑的小动物们有了亲密的接触,能够很近地观察它们的神态特征、生活习性。
小动物园中的动物们都很温顺,它们不怕生,好多都会主动和人亲近,不管你手里是否拿着他们的食物。同组的庄庄老师一进到小动物园里,就有一只小鹿来啃她的画板,范泽仁画的画大概太受小鹿的喜爱都被啃了一个角。
这真的让我们很惊讶,动物们如此信任我们这些陌生面孔,而且总是用一种让人很舒服的目光看着我们,几秒钟就能治愈人
们那颗在城市在繁忙中焦躁不安的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伤害它们呢?
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里我们画了麋鹿苑的手绘地图,也收集到很多游客的手绘作品,在与游人的接触中也和他们做了一些讲解,这比之前的走马观花要有意义得多。
而且这一次还是和儿子一起来做科普志愿者,他担任了为全队摄影的重任,虽然任务很艰巨但是他十分兴奋也感到很自豪,他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些知识和几张照片,更是享受到了奉献的喜悦。我很欣慰孩子能有这样的感悟,相信这次的经历能
让他终身受益,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把科普知识通过专家的口,通过我们的行为传播给大家。
(王佳一:人大附中初二学生,从小学习绘画、摄影,并连年获得绘画摄类比赛奖项。)o
志愿者张佳蕾说:“踏着清晨微凉的薄雾,怀着满心的期待,坐上了通往美好一天的大巴。坐在我旁边的是14岁的可爱的初中生,她礼貌的举止和此次志愿者同行改变了我对零零后的看法。”她所说的14岁的零零后就是李依霖。
2016年9月24日我随青蜜志愿者团队一起来到南海子麋鹿苑开展科普志愿活动,60多人的团队里有科学家、美术家、摄影师以及在读大学生,虽然我年龄比较小,但是我毫不吝惜地融入到大集体中。
为了更好的完成志愿服务,郭耕老师带我们学习湿地知识,宋苑老师带我们参观麋鹿苑博物馆,加深了我对麋鹿的喜爱,但是更让我担心的是人们会不会再次伤害它们,我默默的发誓一定要宣传这些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不再伤害它。
真正的志愿活动开始了,我所在组麋鹿守护志愿组负责向游客讲解鹿的有关知识,同时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当时有一位小朋友它正在给小鹿喂苑内提供的草,当草被小鹿吃完了时小鹿便转过头去吃其他人的草,小朋友舍不得小鹿离开她便拿出自己的零食喂它,我看见后马上跑了过去制止了她,只有四五岁的小朋友好像有点不理解。随后她的妈妈走过来,我马上和她说清情况,她不但没有责怪我反而非常认可我,还和宝宝细心的讲了起来“小鹿是不能吃薯条的,因为吃了薯条它会肚肚疼,不舒服,就像你肚肚疼一样。”
得到了游客们的认可和支持我觉得很满足,看到同行的志愿者们为志愿活动努力与奔波,我也一次次被感染。
我相信只要心中有一颗志愿服务的心,你就会赢得更多的笑脸!
我和鹿有个约定
一、我的饲料多多,禁用零食喂我。
二、我不用你来追,只要你来爱。
三、你来就好,不必喧哗吵闹。
四、你走就好,不用留下东西。
五、我们愿放养鹿,但你不要放纵孩子
我们还要和风约定,让它吹进每一个燥热的心田;和雨约定,让它落入每一片干涸的土壤;和光约定,让它照进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和树约定,让它植入每一片无垠的荒漠。
和鸟约定,让它可以在天空翱翔;和鱼约定,让它可以在水中畅游;和鹿约定,让它可以在草场奔跑;和你约定,让它们不再受到伤害。o
说起自己的志工经验也就是前几年在北京时,因为职务的关系去演讲绘本亲子阅读,以爱阅读的家长身份,与不少大陆的亲子家庭有过密切的互动。但知识的丰富度距离所谓的科普志工还远远不及,若称自己是科普人员,甚至是可以向听众讲解科普知识志工,真感汗颜啊!但是我深深感受到科普知识的普及,关乎社会整体国民的智识水平。
这种认知从郭耕老师的演讲中就可以充分感受到。郭老师从文化的角度来谈湿地生态保育,提到我国特有种动物灭绝的悲痛,每一个物种的消失,无疑的是向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发出恶化的警讯。湿地,诗意的境地,这一句话让我想起台湾的高美湿地,也曾历经多少次抗争,在土
地开发与自然生态保育之间,不断的拉锯对抗。每一次的对抗都让老百姓对湿地生态多了一分认识,而这一过程有赖于环保志工的奔走,以及媒体大篇幅的报导。每年总有为数不少的候鸟迁徙到台湾来过冬,其中有一种几乎灭绝的黑面琵鹭,如果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使其他物种灭绝,那我们的后代,是不是将失去美丽的自然生态?
麋鹿也是经历了百年的波折,最后借重了英国人的良知,将仅存的麋鹿送回它们生长的家园重新复育。动物墓碑上纪录着野生种麋鹿的灭绝在 1900 年,这也警告着我们,要尽量保护好现有生存的物种,否则最终的自然浩劫也会降临到我们人类身上。
今天作为科普宣讲组的志工,我们和麋鹿苑中的亲子家庭做了一些互动,以东南西北折纸这种小游戏问答的形式宣传湿地和麋鹿的相关知识。
就像同组的赵阳所说的“这场活动的关键不在于问问题,更大的意义是在我们志愿者的出现,我们去引导大家关注,主动与别人分享或者灌输这些科普知识”,但是今天的传播知识只是个开始,我想科普以及环保都应该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在生活中就该有这样的意识,至少我们要先有“科学”的生活方式,“简单”“低碳”的环保生活方式,从自己做起,再去感染身边的人。
“志工”是一项荣誉,充满正能量,当一个社会每个人都温良好礼,简约恭让,定能还山川以绿色,还江河以甘甜,还大地以生机,还天空以蔚蓝。o
志愿者 盖宇(科学出版社 博士):
轻轻地,我来了。
问一声,你可安好?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鹿在何方?鹿在何方?
悄悄地,我走了。
望一眼,你都安好。
千百度,我期许着你。
鹿在远方,鹿在远方。
北京科普志愿者湿地行之走进麋鹿苑活动视频回顾
这一天,麋鹿苑因为一群志愿者变得有些不一样。他们在这里留下忙碌的身影,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手绘志愿者宁娅妮: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走在麋鹿苑的绿荫道上,耳边是虫鸣鸟叫,眼前是绿意苍苍,身边是最善良的人。自然的境,令人平静。志愿便是一次洗礼!
科普宣讲志愿者薛鑫:
当一个个物种消失,我们也该思考,会不会有一天有一块刻着人类的骨牌也会倒下,地球是我们的,也是它们的。力所能及地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其实就是在爱我们自己。
拍摄志愿者陈燕:
培养起保护湿地的意识非常重要,这次的志愿做的科普宣传正是起到这种作用。行动虽小,意义非凡,湿地之行,为保护生态踏出一条坚定的道路!
麋鹿守护组志愿者刘映卉:
这次活动给了我知识、希望和启示。而且青蜜也让我们看到了,除了置身于此项事业之外,还有别的方式可以参与到保护活动中来。感谢他们把希望的种子散播到社会中来。
手绘志愿者庄维嘉:
现代的城市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离动物越来越远了,真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增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和大自然亲近,和这些动物朋友们亲近。
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郭耕:
麋鹿苑既是麋鹿的保护场所,也是进行免费参观和进行公众教育的场所。在这里大家既可以享受其间,生发对自然的关爱,同时应该提升我们的行为的层面,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科普部部长宋苑:
今天的活动从上午的讲座、参观到下午分成三组完成志愿任务,效果都非常好,志愿者们学到了知识,也传播了知识。我代表麋鹿苑欢迎大家以后再来,更希望你们可以经常来做志愿者。
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科普部教师洪士寓:
非常感谢所有志愿者的到来,不仅制定了和鹿的约定,还给麋鹿苑中的科普设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同时也很感谢我们的组织方,带来了这么多非常优秀的志愿者,希望以后你们常来。
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副主任霍利民:
科普志愿者湿地行活动的志愿者朋友参与热情高、志愿服务科普效果好、科普宣传为科普工作贡献的力度大,三次活动每次都各有特色,总体有提高,感谢热心于科普志愿服务的朋友们。
中国林科院湿地所所长崔丽娟:
今年的三次湿地行活动我都参加了,切身感受到活动的质量在提高,有一些志愿者多次报名参加,说明我们活动很有吸引力。组织者也在不断学习和提升,很不错,希望能够越办越好。
中国林科院湿地所副研究员李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湿地的关注也越来越高,这么多人走进湿地,分享湿地的知识,带动更多公众来了解湿地,认识湿地,从而达到湿地保护的目的,这一点是我非常高兴看到的。
青蜜科技创始人,活动总领队雷永青:
三次活动下来,一次比一次有特色也更加丰富,大家表现太棒了!我们青蜜团队也致力于把科普志愿者湿地行活动做得越来越好,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参与,我们明年再见!
有这么一群人,从汉石桥到野鸭湖再到麋鹿苑,他们一直都在。
当志愿者在活动前一天怀着激动心情进入睡梦时,他们在准备第二天所需的物料分装干粮。当志愿者揉着惺忪的睡眼赶到集合地点时,他们已经拿着队旗等着大家签到。当志愿者悠闲漫步欣赏湿地美景时,他们正在忙碌着布置活动现场。当志愿者认真学习湿地知识执行志愿任务的时候,他们在一边默默为大家记录下美好瞬间。
他们来自青蜜。
青蜜旗下研行家,致力打造科教研学品牌,在研行的路上为大家提供服务,与你相伴。在湿地行的活动中,青蜜团队和志愿者们一起感受湿地的美,也和大家一起收获成长。
青蜜工作人员名单:
雷永青、刘允、万土桥、赵善霞、谢恩、余荣培、高向宇、林洪进、张健伟、杨静、薛小燕、于明友、赵可含、魏楠、杜卓异
刘允:三场活动每次下车在那发水或者发吃的就是我,虽然很累,但是在很多植物大拿的介绍中,认识很多花花草草,了解湿地之于我们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举办类似活动希望传达的。
张健伟:野鸭湖和麋鹿苑的两场活动中我负责活动后勤保障及后期宣传报道,两次都感受到志愿者们汲取科普知识及志愿服务的殷殷热情。这种热情也反过来鼓励我们工作人员未来策划组织出更多更好的科普志愿活动!
万土桥:三次活动我都担任副领队,在活动前后协助筹备处理活动的各个事项,看到活动从最初的想法经过团队的讨论不断细化、踩点探路、精心策划一直到活动顺利的开展,得到专家老师和志愿者们给予
的好评就有满满的成就感。
薛小燕:和志愿者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不仅是工作人员,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学习湿地知识。去野鸭湖时是盛夏,志愿者们的兴致却丝毫没有被酷热破坏;而在麋鹿苑,我所带领的志愿者制定了麋鹿守护公约。在这过程中,我也更深刻的意识到保护动物不仅不需要爱心,更讲求方法。
杨静:作为活动的拍摄者,用镜头捕捉科普志愿者们的美好瞬间,记录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野鸭湖,家庭志愿者们幸福满满的笑容;在麋鹿苑,志愿者们收获颇丰的满足,都让我记忆深刻。
杜卓异:梭罗说,在他看来大多数人并不
青蜜工作人员幕后花絮
青蜜创始人雷永青:经过三次活动,我们青蜜团队越来越棒了,今后我们会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研学活动。
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人们会为了一杯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幸运的是我们身边就不乏有个人及组织在为保护和建设一个个“瓦尔登湖”而努力着,在麋鹿苑的活动中我用影像记录的方式,为志愿者们的公益活动献上绵薄之力。
赵善霞:参加汉石桥的活动后我才后知后觉地知道它所涵盖的范围如此之广,对我们每一天的影响如此之大。队员从陌生到熟悉的互动,专家的精心讲解,活动流程
的创新安排,都为这次湿地之旅增添了美好的回忆。
于明友:在野鸭湖和麋鹿苑活动中,收获很多,对湿地和湿地动物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麋鹿苑还和小鹿亲密接触,感受到它们的可爱,一天的活动尽管很累,却很开心。o
213
123123
111
不错
研行旅行书的页面越改越好了!
科普志愿者,最可爱的人!